4月9日,北京房山云居寺歷史文化展在皇城藝術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文物162件,包括拓片、字畫、石刻、紙經等,其中超過80件文物是云居寺的首次展出。
本次展覽分為千年偉業、物華天寶、翰墨留香、國寶薈萃四個部分,將凝聚歷史意義和藝術精華的珍貴文物呈獻給觀眾,旨在為金石文化愛好者和學術界的研究學者們搭建了學習交流的平臺;讓人們了解云居寺的歷千年而不斷代的文化價值,延續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在傳承中發揚,在盛世中綻放。
本次展覽突破性地實現了云居寺珍貴文物的“首次外展集群亮相”,162件展品中包括拓片字畫75件、石刻28件、木質8件、紙經50件、銅質1件,其中近半數文物為建館以來首次走出云居寺對外展出。
生動記載古代采石場景的《大石窩伐石圖》;再現傳統工藝的《練車圖》;再現云居寺清代建筑格局的《地盤畫樣》;展現房山勝境的《大房選勝圖》;歷經輾轉傳承的乾隆御筆匾額以及深藏寺內數百年的金代石魚、遼金石經殘石等珍品,悉數跨越地理空間限制,從京西南文化圣地進入皇城藝術館的現代化展線,在京城文化坐標中開啟跨越時空的對話。
展覽創新采用“虛實雙線敘事”策展理念,在呈現千年文物的同時,特別打造沉浸式數字體驗區。觀眾佩戴VR設備即可“穿越”到房山石經刊刻起源地——雷音洞,利用高新科技零距離接觸中華文明瑰寶。
現場復原的傳統木經板印刷工坊,則讓《龍藏》經板從展柜走向操作臺,觀眾可親手拓印經典偈語,在墨香朱印中體悟“紙墨相發”的東方美學。這種“數字漫游+技藝活化”的展陳設計,既以科技突破物理空間限制,又以互動深化歷史認知,真正實現“讓文物說話、讓智慧流動”的傳播愿景。
云居寺因石刻經、因經而寺。隋大業年間,靜琬大師選址石經山創刻石經,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代千余載薪火相傳,終構建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數量最多的石刻圖書館,創造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跡。1961年,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經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次展覽展期持續一個月,歡迎各界人士預約參觀。